在教師群體中,有這樣一群人。他們,扎根農村,為山里千萬孩子打開看見新世界的窗戶;他們,甘于清貧,用青春熱血換取貧困家庭改變命運的渴望。他們無怨無悔,默默地堅守與付出。他們,就是鄉(xiāng)村教師,
他們的堅守讓人感動,發(fā)人深思。
“獨腿教師”堅守山村小學講臺近40年
中新社記者 姜濤 攝
1979年,江昭奇因傷左腿高位截肢。1980年,江西清江小學唯一的教師辭職,初中畢業(yè)的他拄著拐杖找到校長毛遂自薦,便開始了執(zhí)教生涯,每節(jié)課他要單腿撐拐杖站立40分鐘,但這一堅持就是近40年。
鄉(xiāng)村教師30余年守護學子懸崖求學路
中新社記者 瞿宏倫 攝
貴州黔西瓦房村鴨池河岸邊的絕壁下,10多棟茅屋零星散落在深山峽谷里,村民們進出必須翻過一條掛在絕壁上的“天路”。為確保孩子們安全上學,當?shù)匦W教師楊紹書擔起了守護學生的責任,風雨無阻地護送孩子們上學,這一守護就是32年。
“只要我有口氣,不會讓他們念不起書”
中新網(wǎng)記者 徐偉 攝
安徽和縣92歲教師葉連平,退休后自費辦起“留守兒童之家”,2000年開始無償補課,至今仍堅持上課、批改作業(yè)。他平時生活節(jié)儉,為省幾毛錢經(jīng)常騎自行車出行,至今還穿著60年前的補丁衣服,但總是不吝嗇為學生們花錢。
“95后”鄉(xiāng)村女教師7年堅守大山
中新網(wǎng)記者 劉占昆 攝
查冬萍老師,一名“95后”鄉(xiāng)村女教師,自2013年師范畢業(yè)后,就一直堅守在家鄉(xiāng)江西婺源縣偏僻的小村莊,做一名普通的山村代課老師。一所學校,一間教室,一個老師,三個學生,語文、數(shù)學、音樂…...全是她一個人教。
“我要讓孩子們的童年留下美好回憶?!?/strong>
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
河北邢臺平鄉(xiāng)縣東廟小學因地處偏遠師資匱乏。1986年,高中畢業(yè)的趙秀格回到母校當上了代課老師,一干就是30余年。她常說:“鄉(xiāng)親們把孩子交給我,我就不能辜負鄉(xiāng)親們的信任,我不會讓每一個孩子受到一丁點的委屈。”
就算只剩下1個孩子也會堅持
圖片來源:大河報網(wǎng)
河南宜陽縣花山小學6旬的孔文卿老師已在大山里堅守了30多年。近幾年村民搬走,學校只剩2位學生,其中一位還將畢業(yè)??桌蠋煵粌H要教授所有課程,還要在保潔員、老師、廚師等角色之間頻繁轉換。他說,就算只剩1個孩子,也會堅守在這里。
“對農村孩子而言,教育極為重要?!?/strong>
中新社記者 賀俊怡 攝
上世紀90年代初,潘平忠回到自己的家鄉(xiāng)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平永鎮(zhèn)階你村當起了一名代課老師,這一干就是29年。由于師資的缺乏,他不得不教授所有科目,還得為學生們做營養(yǎng)午餐、輔導功課。
"教育是一種守望,在守望中感受幸福。"
圖片來源:新華視點微博
教師夫妻高永起和葛英芬已在河北臨城縣趙家崇教學點堅守30多年了。趙家崇是典型的貧困村,為了不讓學生輟學,他們經(jīng)常為孩子們墊付書本費,
并為貧困學生籌集救助款。一支粉筆,兩袖微塵,三尺講臺,四季耕耘。他們用樸實的信念和行動,用青春甚至全部生命,撐起了教育的脊梁,點燃了孩童的夢想。
今天,第35個教師節(jié),
向所有教育燃燈者致敬!
(來源:中國新聞網(wǎng)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