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普通人要走出網暴,靠自己的力量很難,“網暴”受害者走向極端的事件越來越多,我們邀請了資深心理咨詢師三木水老師,她有一些關于“網暴”的咨詢案例,為大家從心理學的角度,深層次談談如何處理“網暴”帶來的傷害。
在許多網暴咨詢中,我們發(fā)現,受害者都陷入了“自證怪圈”。
為自己辯解,是人的生存本能。但在網暴行為中,不回應就是在中斷一種“共謀”關系。因為你屏幕對面的人,極有可能是偏執(zhí)、狂躁的人格缺陷者,他罵你甚至與你有沒有做錯無關,自證清白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。
有一位朋友的孩子曾因參加一檔節(jié)目,遭到了網暴。這個孩子善良陽光,正值青春期,作為孩子的父親,朋友本能地想要保護孩子。一天晚上,面對網絡上鋪天蓋地的暴力言辭和人身攻擊,他開始逐一反駁,為孩子正名。而直到天亮,他才意識到自己在電腦前奮戰(zhàn)了一個通宵。可似乎他越是努力自證清白,屏幕那邊的攻擊就越強烈,這讓他身心俱疲。當太陽升起時,這位愛子心切又無可奈何的父親走出房間,來到客廳,看著嶄新一天的明媚陽光,他開始反思:自己為什么要與這些素不相識又情緒偏激的“陌生人”糾纏整夜?于是,他做出了一個決定,不再進行任何自證清白的行動,而是屏蔽了所有評論,關閉了賬號。因為越多的自證清白解釋只會不斷“喂養(yǎng)”、刺激對方。
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當我們試圖自證清白時,實際上與對方形成了一種“共謀”關系。只有我們主動停止,才能中斷這種“共謀”。
為什么有人會不惜以死明志,用極端選擇來換取一份自我的證明?為什么有時候,理性上知道與對方無法溝通,但仍無法控制自己?因為證明自己,是一種求生本能。然而,令人遺憾的是,會有受害者在極端絕望的情況下,用殉身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生前看不到曙光的網暴的終結。
因為在關系中,我們希望自己能夠被理解、被看見、被支持、被溫暖、被愛,這都是人類的本能。所以被誤解時,我們本能地希望能靠自己的力量把“誤會”解釋清楚,目的是希望對方能夠不再誤解我們,能夠真正看到、支持、理解和愛我們。
而這,恰恰就走入了網暴者惡毒的陷阱。請牢牢記住,你屏幕那邊的人,極可能并不具備人類正常的共情能力。在等待法律制度進一步完善,徹底搭建起保護圍欄前,我們需要使自己變得更“結實”,一定要告訴自己:越是如此,越要保護好自己的情緒,保存好相關的證據,切莫傷害自身,讓法律與公義,懲處暴行。
(來源:"衢州發(fā)布”)
(鏈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ZW9DF-8pJ7uyNNzrxLKwyg)